家长最应了解的7大心理规律,你都知道吗?

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18-11-12 11:19:00

孩子不好教,怎么说都听不进去;学习成绩不好,又没有积极性怎么办?针对这种教育中的难题,我建议你们不妨多学点心理学!

心理规律一:罗森塔尔效应

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:

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,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,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,告诉他们的老师说,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,很聪明。

过了一段时间,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,奇迹又发生了,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。

心理99.jpg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正是“暗示”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。

点评:你的期望有多高,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

心理规律二:增减效应

人际交往中的“增减效应”是指: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“不断增加”而不是“不断减少”。

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,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再一点点地添入,而不是先抓一大堆再一点点地拿出。

点评:评价孩子,不妨“先贬后褒”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,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,效果会更好。

心理规律三:超限效应

美国著名作家马克·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。最初,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,使人感动,准备捐款。过了10分钟,牧师没有讲完,他有些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一些零钱。

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等到牧师终于结束时,马克·吐温由于气愤,不仅未捐钱,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。

心理100.jpg

刺激过多、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,被称之为“超限效应”。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中时常发生。如,当孩子犯错时,家长、老师会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甚至四次、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。

点评:千万别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。

心理规律四:德西效应

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:

老人对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,叫声连天难以忍受。

但他并没有驱赶,相反给予奖励,第一天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,对他们说:“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,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,这点钱表示谢意。”但第二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。第三天时,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。

于是孩子们勃然大怒,“一天才2美分,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!”并远离的老人家门。

心理101.jpg

这个寓言中,老人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“为自己快乐而玩”变成了外部动机“为得到美分而玩”,当动机从内部走向外部,继续坚持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发的小了。

点评:家长奖励孩子,应当有度有方法。类似“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,就奖励你100块钱”、“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,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”的不当奖励机制,可能只会一点点地消减了学习兴趣。

心理规律五:霍桑效应

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,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、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,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,生产状况很不理想。

后来,心理学专家用两年时间,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,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,并发现了一条重要的规律——耐心倾听,诱导对方进行坏情绪宣泄。

心理102.jpg

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: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。

点评:让孩子尽情说出自己的不满、困惑。孩子在“说”过之后,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,他们会感到轻松、舒畅,再次学习也会轻松许多。

心理规律六:贴标签效应
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美国兵力不足,于是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。为此,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。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对犯人并不过多地进行说教,只是让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。

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,前三个月叙述自己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、如何改过自新等。后三个月写开赴前线后自己如何地服从指挥、如何地勇敢等。

结果,这批犯人果真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、那样勇敢拼搏。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“贴标签效应”。

心理103.jpg

点评:贴标签是一种心理暗示,长时间采用“笨蛋”、“猪头”、“怎么这么笨”、“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”等说辞,会让孩子真的认为自己如我们所说的是“笨蛋”。

心理规律七:登门槛效应

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: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,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,很容易遭到拒绝;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,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,则更容易达到目标,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“登门槛效应”。

心理104.jpg

点评:表扬激励有技巧。在教育中,我们也可以运用“登门槛效应”。先设定较低的要求,然后逐渐提高,并在其中适时给予奖励,形成激励效应。


     
咨询电话
17737862566

18339276667

17344611440